智能系雜交稻技術亮相2024大灣區農業科技論壇
發布日期:2024-11-26來源:本站瀏覽次數:120

2024年11月15日,由中國農業科學院、中國農學會、廣東省農業農村廳和廣東省科學技術協會指導,廣東省農科院等16家單位主辦,廣東省農科院屬各機構、波蓮生物等單位承辦的“2024年大灣區(廣東)農業科技論壇”在廣州隆重召開。作為大灣區乃至全國農業科技領域的重要交流平臺,論壇匯聚了來自全球11個國家、中國港澳及內地19個省份的科研機構、國際組織、高校和農業科技企業的頂尖農業專家學者和企業代表近600人共襄盛舉。本屆論壇聚焦“大食物觀下糧食安全與農業新質生產力”主題,中國工程院院士陳勇、印遇龍、胡培松,隆平高科副總裁、水稻首席專家楊遠柱,波蓮生物董事長黃培勁等11位特邀嘉賓作主旨報告。
波蓮生物董事長黃培勁的主旨報告“看見更好的‘稻’路——智能系雜交稻研發展望”,從雜交稻對世界糧食安全的影響,到解鎖普通核不育基因,開發智能系雜交稻育制種技術體系(GAT),再到推廣智能系雜交稻,實現規?;a業化、國際化,層層遞進,清晰描繪了智能系雜交稻未來發展藍圖,引起了與會專家的高度關注和共鳴。中國科學院劉耀光院士對智能系雜交稻技術體系給予高度肯定,并表示,波蓮生物智能系雜交稻技術是完美的,只等政策放開,期待波蓮生物智能系雜交稻能夠盡快實現產業化落地。
劉耀光院士(中)、荃銀高科首席技術官張從合研
究員(右)與黃培勁董事長(左)探討智能系
雜交稻產業化前景
水稻是糧食安全的基石。智能系雜交稻技術成功解決了普通核不育系繁殖分選的世界性難題,不僅能夠最大限度地利用全球種質資源,培育出適應不同生態環境、具有優良性狀的雜交稻新組合,滿足全球水稻品種多樣化需求,還簡化了育種流程,育種周期縮短一半以上。智能系雜交稻技術能將傳統的小規模作坊式育種升級成大規模流水線式工業化育種,還能在世界各地進行就地繁殖制種,大幅降低種子成本,可為雜交稻的快速全球化和維護世界糧食安全開辟一條全新“稻”路。